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vol.023
經皮毒——你已經中毒了嗎?
原創|《九本育肌》
(若轉載請註明出處與連接)
2005年日本,藥學博士竹內久米司、帝京平成大學藥學部藥學科教授稲津教久聯合出版了一本書,書名是《經皮毒》,首次提出了“經皮毒”這一詞彙和理論。
我們常聽說的:“生孩子時的羊水有洗發水的味道。”也是源自此書。
此書講的是:有害化學物質(毒),通過皮膚(經皮)滲透到身體內部的現像。
並指出,經皮毒會引發的疾病不僅是
濕疹、過敏性皮炎等各種直接性肌膚問題,還有特應性皮炎、免疫力低下、癌症、腦腫瘤、子宮內膜炎、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等等重大疾病。
經皮毒,是現代病的一種。
通過皮膚的生理構造,看待“經皮毒”
皮膚有三大層,最外層是“表皮”。
第二層是“真皮”,真皮裡有神經和血管。
最裡層是“皮下組織”,主要由脂肪細胞構成。
皮膚自身擁有八項主要功能(詳見《九本育肌》vol.005 |皮膚的八大功能)。
概括的說,皮膚有出汗調節體溫的功能、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功能、防止外部物質入侵保護內部組織的功能等。所以,皮膚膜擁有阻擋分子量500以上的物質入侵的特性,也就是所謂的肌膚屏障功能。
但是,我們日常使用的
洗發水、護發素、染發膏、牙膏、護膚品、彩妝、洗滌劑等等
都含有大量的、分子量極小的脂溶性溶劑和合成界面活性劑(也叫合成表面活性劑)等化學物質。
脂溶性搞得有害化學物質,可能通過細胞膜和細胞,直接侵入真皮層的毛細血管內部。
合成界面活性劑則可以破壞角質層和皮膚屏障功能入侵。
真皮下的“皮下組織” 主要由脂肪細胞構成的,所以,這些極易溶於脂肪的有害物質便在此處蓄積起來。進入毛細血管內的脂溶性物質,
在子宮和腦裡,是最容易積累的。
常見的“經皮毒”:
中文(日文)
十二烷基硫酸鈉 (ラウリル硫酸ナトリウム)、
烷基醚硫酸鈉(アルキルエーテル硫酸エステルナトリウム)、
二丁基羥基甲苯(BHT)(ジブチルヒドロキシトルエン(BHT))、
對羥基苯甲酸酯(パラベン)、
山梨酸(ソルビン酸)、
熒光增白劑(蛍光増白剤)、
苯甲酸(安息香酸塩)、
焦油染料(タール色素)、
線性烷基苯磺酸(直鎖型アルキルベンゼンスルホン酸ナトリウム)
等等。
這些化學物質,排出體外的量非常少。
吃進身體的毒素,比如食品添加劑和殘留農藥等的“經口毒”,通過肝髒和腎髒的分解,大約有90%的毒素可以排出體外。
而通過皮膚進入體內的化學物質,10天也排不出10%。絕大部分都積存在皮下組織了。
經皮毒一說的可信度
在化學成分被廣泛應用到我們現代人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今天,經皮毒理論一石激起千層浪。在日本也分為贊成派和反對派。
反對派指出,沒有醫學根據證明疾病是源自經皮毒的。
他們的理由是:
1. 人有自體防御功能。
2. 即便是進入到體內,也有免疫系統抵御。
3. 人有自體解毒功能。
如果以上三個功能都健全的人,是不需要害怕經皮毒的。就算化學物質在體內一點一點積蓄下去,也不能100%證明它們就是造成某疾病的病因。
此外,也出現了個別天然派商家借由經皮毒理論,在宣傳上直指化學派商家的情況。所以贊成派反對派之戰就越演越烈了。
該不該減少經皮毒的攝入?
從最原始的治療跌打扭傷的膏藥,到現在西方醫學的外貼止咳藥、外貼哮喘藥的等,人類從古至今都懂得藥物可以經皮吸收。
既然藥物可以吸收進入血管,那麼化學物質等分子量極小的毒素也同理可以吸收進入身體內部。當人們突患疾病,比如皮膚過敏、比如癌症的時候,確實很難確診是因為吸收了那些化學物質、儲存了多久才引起發病的,但是 為了自己、為了家人, 經皮毒這一理論,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反思呢?